首頁 轉型中國:難點與路徑

三、非理性交班的結局

上述分析表明,民營企業創業者是不應該將企業交給那些“無意接班”和“無助接班”的人的。如果硬要交班,也就是非理性的接班,其結果隻能是企業走向消亡,也就是走進“富不過三代”的結局。對此,《中華工商時報》記者李富永有一個結論性調查:

“實際上,‘富不過三代’並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麵臨‘窮孫子’問題。2006年6月7日《胡潤百富》雜誌在上海發布了《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隻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隻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隻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三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據美國一所家族企業學院的研究顯示,約有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到下一代,88%未能傳到第三代,隻有3%的家族企業在第四代及以後還在經營。麥肯錫谘詢公司的研究結論是:家族企業中隻有15%能延續三代以上。甚至有學者認為,具體到中國,95%的民營企業是家族企業,情況更糟,三代可能要改為隻能傳到兩代。

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香港大企業的領導人把權力移交給下一代接班人之後,在交班後的8年期間,企業的股票回報率狂跌80%,反映香港大型家族企業‘富不過三代’的現象相當明顯,像李錦記那樣能夠傳到第四代的,畢竟是非常罕見的。

即便如此,李錦記卻麵臨‘富不過五代’的問題:據李錦記公司主席,也是李家第四代接班人之一的李惠民透露,現在也不能不擔心‘富不過三代’的問題,因為第五代人對接管家族企業沒有什麽興趣,所以李錦記公司不得不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即在今年年底前,要找到一個非家庭成員來擔當公司總裁的大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