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光明日報》,1978年5月11日特約評論員文章
1.
“好了,委托已發出。”閹林敲下回車鍵,用最快的方式遠離電腦屏幕,整個身子往後靠到椅背上,雙腳一蹬,在反作用力和椅子輪的作用下向後滑去,最終撞在後麵牆上停住。
“內容填的都一樣嗎?”田抽湊到屏幕前問道。
閹林仰靠在椅子上,發現天花板有一道裂痕,從東北角穿過吊燈,順著牆麵,最終消失在櫃子後麵,不知所終。
大廈將傾。
閹林知道自己接觸了不該碰觸的領域,可如今為時已晚。他對田抽說:“你剛才不是都查過了麽。”
“可看著跟周可的委托完全不一樣啊。”
“這是密文,我給你調整一下。”
閹林坐直身子,見田抽撅著屁股趴在電腦桌前,屏幕光亮罩住他的腦袋,好像要把田抽吸入一般。閹林揉揉眼睛,對田抽說:“加密因子和時間戳不一樣,內容自然會相去千裏。”
說著閹林雙腳蹬地,連人帶椅滑到田抽身邊,右手在鍵盤上按了個組合鍵,切到一個文本文檔上。
“這是明文,你自己再對一遍。”閹林說:“你要質疑加密過程,那我也沒辦法了。”
田抽沒有質疑,一聲不響地閱覽文檔,內容是:
“需要馬連道格調小區,或依蓮軒小區安全屋一間,麵積不小於六十平米,要求廚衛設施齊全,廚房水盆須配有最大功率垃圾處理器。時間:2月3日0時至2月5日24時,共三整天。”
委托內容簡單又具體,至於什麽垃圾處理器,田抽和閹林都不知道是什麽。
根據曆史上有過記錄的區塊信息,這個所謂的“安全屋”,大概是指既不用擔心來源,也不會暴露自身信息,並能在有效期內隨意使用的空置房屋。
閹林還通過錢包地址發現,這幾年在北京提供安全屋的,基本都是同一個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