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汲汲追求新社會,自然衍生一連串新人際、新倫理、新道德、新價值、新生活,這也無可厚非。反正“社會”就像一塊滾動的巨石,泥屑苔痕自會在運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拋棄或更改。
有些新,倒是史無前例的,另一些新,則是舊瓶新酒。比較起來,後者比前者饒富趣味,譬如說“幹爹”這名詞吧,一缸墨水也寫不清是啥意義。它不像“繼父”“繼母”一目了然,起源於婚姻關係。所以,凡是帶“幹”字的關係都耐人尋味,“幹媽”“幹姐”“幹哥”“幹弟”“幹妹”“幹兒子”“幹女兒”,看來是附屬於家庭關係的,可也不像,因為哥哥的幹爹跟妹妹的幹爹不同一人的例子俯拾皆是;若說失怙失恃,另尋親情上的補償,又不太像,多的是家裏現放著親爹親娘,又添了幹爹幹娘的。再說父母基於濃情高誼,讓子女喊知交幹爹幹娘以誌情義,自是美事一樁,不過,碰到兒子女兒認了幹爹幹娘,家中父母不知他是誰的,又說不通了。
曾經請教高人釋“幹”之今義,從此茅塞頓開。蓋“幹”者,不帶電是也。換言之,即是非常安全的絕緣體。譬如戀愛觸礁,又不想傷害和氣,叫一聲“幹哥”或“幹妹”,不就解決了。反正丈夫妻子法定隻能一個,幹字輩的可以無數個。當然,幹爹幹媽的形成比這複雜多了,到底是情義之交或利益同謀,查無可考。唯一確定的是,不必進祠堂拈香、行三叩之禮、交換信物、晨昏定省、養老送終。若有以上禮儀,那是“義父”“義母”,若循法律辦理添了戶籍,那是“養父”“養母”,可我說的是“幹爹”,沒這等繁文縟節,問題又回到原點了,“幹爹”是什麽?這大概可以佐證中國的人情之美,什麽都不是變成什麽都是,外國人用親爹、教父解決不了的事,中國人用“幹”字就解決了。所以,要講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還得拜“幹”字之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