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簡媜三十年散文之路精裝典藏係列(全4冊)

大師客滿

通常,觀察一個人的格局與氣度,除了驗其事功,訪其德操,最好再聽一聽他怎麽看待自己以及如何麵對別人對他的批評。

在台灣,愈來愈熱鬧的是,“大師”與“天王”不遜於雨後春筍。類似黃袍加身般的尊榮,似乎在各領域林立的山頭上不時登基。於是,我們的確擁有很多“大師”了,建築界大師、宗教界大師、電影界大師、文學界大師、科學界大師……當然,還有氣功、命理、塑身大師。

媒體與行銷企劃人員必須負點責任,為了達到聳動效果,不惜挑出字典中最具權威意涵的那一批文字,諸如:“五百年來第一人”“氣勢磅礴、震古爍今”“曠世手筆,鬼斧神工”“大師風範,扭轉乾坤”“×學權威、眾所矚目”……接著是“天王巨星”“新世紀接班人”“不世出之天才”,最後在鍵盤上敲下兩個字:“大師”。這真是另一種“營造業”。

本來,都是文字遊戲,但玩多了卻有副作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當事人也覺得自己愈來愈像領一代**的“大師”了。

台灣太小了,揚名的速度如烈火狂風。然而,“名”如鴆酒,一旦染了毒癮,極易忘記自己最初踏上這個領域時的澡雪精神——那是一種等同於宗教的信仰,遂逐漸被“名”所役,等著信眾們前來朝拜。所以,一旦自認為大師,其症狀多是:既忙且狂,並且視自己的言論為足以振聾啟瞆的唯一真理。最後,當然要走上造神運動,確保千秋萬世之名。

如果一個社會“大師”林立,這個社會大概神誌不清了。如果一個人陷於“大師”魔網,等於按下自毀之鍵吧!

人,若常常想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說不定能在無邊無際的時間瀚海中看到數不清的人世殘骸而謙遜、悲懷起來。一個人的黃金光陰不過數十載,若有幾斤幾兩才華稟賦,也是社會積穀存糧把他養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儲存在每個人身上的智識才賦皆是公共財產,懷藏者需在生命結束之前回饋出來,才算有情有義。功名利祿,隻是意外的犒賞,本不是誌士的終極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