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全三冊

(二)

想不到一向拖拉扯皮的朝廷這次辦事效率很高,王守仁請求設置新縣的奏章轉眼就批準下來。可此時的王守仁麵臨兩個困難:一是沒錢,二是沒人。

要在象湖山一帶劃地為縣,需要動員兩個省、三個縣,可事到臨頭,兩省三縣所有官員上下推諉,誰也不肯出這個錢。至於人手,三省官軍不幹人事兒,都被王守仁趕跑了,說是訓練鄉兵,至今還沒召集。

沒錢沒人,怎麽築城?

王守仁一生踐行的是“知行合一”,良知一發動,行動立刻跟上。現在守仁的良知告訴他:築城設縣是為百姓好,當地百姓一定能理解他的苦心。於是發布公文,把築城的意思和百姓商量。結果建立新縣治的文書一發,當地百姓群起響應。

饒平、南靖、漳浦三縣之間原是一片空白,幾百裏荒山野林任由強盜出沒,兩省三縣誰也不管,朝廷王法形同虛設。詹師富、溫火燒都是殺人如麻的惡狼,真把當地百姓禍害苦了。現在詹師富雖除,荒山野林裏還有小股山賊出沒,朝廷不管,將來必成大患!隻有劃地為縣,讓官府把這裏管起來,老百姓才能有好日子過。

這些事,當地百姓全都明白。這些人確實窮,可正因為窮極了,他們才比別人更盼望能過上太平日子。這麽算起來,在當地設縣,牽涉到千家萬戶的身家性命,這事非做不可。

至此,百姓的要求和王守仁的計劃就像那個“知行合一”一樣,緊密結合,無隙可乘。於是成千上萬的百姓全都動了起來。有錢的捐些錢,有木料的出些木料,捐不出東西的人,好歹有把力氣,就自己帶上幹糧走出來,自願替官府務工,建築縣城的城牆。

每個人心裏都有良知,在大是大非麵前,大家心裏的良知是一樣的。

很快,空落落的山林裏築起了四麵泥板城牆,一個簡陋的衙門也蓋了起來。眼看城池有了樣子,附近的匠人們開始往城裏搬遷,商人也推車挑擔到集市上來做買賣。四鄉百姓漸漸聚集,賣糧食、藥草,買布匹、棉花、農具、針線,一座名為“平和縣”的小城,兩個月就粗具規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