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劉醫生,孩子如果小感冒,我應當給孩子吃什麽藥?是不是不用吃藥、不需要看醫生了?”
這個問題我思索了很久,也不知道該從何講起。因為這個“小感冒”的“小”很難拿捏。
《傷寒論》目前是公認的中醫方書之祖,它開創了六經辨證理論,太陽病又是六經病的初期階段,而太陽的生理功能是:抵禦外邪入侵,調節汗孔開合,管理水液代謝。我們古人所說的太陽,就是我們的皮膚表麵。那麽這個“小感冒”的“小”字,我想就是病邪剛剛侵襲皮膚表麵的過程吧。
在此病邪初期階段呢,是采用發汗的辦法治療的。幾年前我去國外旅遊,一下飛機就感冒了,想買點兒藥。可是那裏對藥品監管得很嚴,導遊就給我推薦了一款叫“潘納多”的澳洲神藥,說是老人、小孩兒、孕婦,頭痛、發熱、腹痛都是讓買這個在超市就能買到的神藥,一吃就好了。我一查,哪是什麽神藥啊,其實就是對乙酰氨基酚,一款最常見的解熱鎮痛藥而已,吃了後就開始微微發汗。這個就和我們中醫對於表證前三日發汗治療的理論不謀而合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嚐試以下幾種方法。
1. 蔥薑鹽醋湯
這個湯,我小時候可沒少喝!這是我外公賈堃的名方,適用於孩子剛剛感冒時,看上去無力、沒有精神的情況。
製作方法很簡單,生薑三片、蔥白一段切碎、食鹽少許、紅醋適量,用開水煎煮沸騰,趁熱一頓喝完。服用後蓋好被子,微微發汗即可。
2. 熱水泡腳
剛剛感冒的時候,可以用熱水泡腳的方法,泡腳後頭部微微發汗即可。也可到中藥房抓紫蘇葉3 g(6歲以上孩子可用6 g),煎煮後,倒入腳盆中泡腳,發汗作用會比單純用熱水好一些。
所謂“小感冒”,也就是剛剛感冒一天的初始階段,在微微發汗後,應多飲開水,蓋被添衣,以免二次受外邪侵襲,如果孩子不能微微發汗,或發汗後各項症狀未能緩解,腋下溫度大於等於38.2 ℃或身體出現明顯不適時,則建議服用退熱藥物(含有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的藥物)後,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