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堯城消耗海量資源對外輸出信仰時,鹽城一直致力於城市基建。
如今鹽城人口達到了5000人左右,接近堯城的一半。
城市內,圖書館和養病院變成小人們常去的地方。
商店變得更加齊全,客流量最大的是酒館,其次是服裝店和食品店。
碼頭上停泊著數量不少的槳帆船,經過擴建的燈塔更加高大。燈塔下圍上了矮牆,建起了守夜人的房屋,這裏早已是鹽城的地標建築。
然而這些都是之前積累下的成果。
不知從哪天起,鹽城的發展忽然就慢了下來。
如今鹽城的市長變成了商利。
陸堯到處沒看到漁連,最後在鹽城效仿堯城修建的紀念碑上,發現了漁連的名字。
「漁連:鹽城的第一位市長,城市的先行者和領路人。他發明了槳帆船,帶領所有人進軍大海。他從神明的恩賜中找到了紙,給所有人減輕了記憶的重量。
他發明了算術和重量單位,讓交易具有了公平的標準。他建造了圖書館,讓每一個人都能學到前人的經驗與知識。
他是永遠在尋找改變的探路者,他是鹽城的創始人,我們永遠懷念他。」
毫無預兆的,漁連去世了。
陸堯記憶中的漁連,還是那個對著水麵思考的少年。
漁連認為船是人的鞋子。他最早的願望,是想要給所有人造出在水裏走得更遠的鞋。
陸堯已經適應了小人生命的短暫。
他隻是有些遺憾。
漁連實屬可惜。
他好不容易打好了鹽城的基礎,還沒來得及進一步大展拳腳,結果就這麽去世了。
陸堯看向屏幕。
新市長商利與指揮官鹽格爾交談後,騎馬路過紀念碑,他停了下來。
商利頭頂浮現出一個方框,裏麵是他的思緒。
“……原本想等你建好這座富饒城市,然後從你身上大賺一筆的。這下虧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