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
羅貫中深深讚歎。
自然而然的詞句,在渲染曆史興衰、蒼涼悲壯的意境時,又營造了沉浮在我,淡泊寧靜的曠達情懷。
無論用詞,還是詠古,亦或是抒情,境界,這首《臨江仙》都極為出彩。
更讓羅貫中驚喜莫名的是,這首詞調,竟與《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內容是如此的契合,平添了幾分感懷與豪情!
朱允炆深深凝視著眼下的《臨江仙》,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
自己一直都在改變大明,不知道幾十年後,還會不會有楊廷和與楊慎。
就算是有這兩位人物,恐怕楊慎也不會被打屁股,一路發配到雲南吧。
若是沒有雲南的沉澱,楊慎就沒辦法作出《廿一史彈詞》,這首對秦漢所思的《臨江仙》,很可能便不會出現在曆史中。
這個險,朱允炆不敢冒。
剽竊就剽竊吧,反正沒人可以識破。讓他們翻遍群書,也找不出證據來……
隻不過,朱允炆還不夠無恥,沒有寫上自己的名字,思慮再三,添上了“楊慎”二字,道:“此詞,乃是一位名為楊慎的才子所作,非是朕所書,日後刊印用墨,不可錯漏名字。”
解縉博覽群書,自詡才情一絕,看了看楊慎的名字,眉頭緊鎖,道:“皇上,能作出如此詞調之人,必然不凡,為何不見文章於世?”
楊慎?
陌生至極的名字,別說漢唐宋元不曾見其文章,就是洪武時期,也沒聽聞過這一號人物。
“天下才情之輩芸芸,未必都見於文章,或傳於鄉野,或遠於江海,不足為怪。”朱允炆擱下毛筆,對解縉說完,便轉向羅貫中,問道:“羅先生,你可滿意?”
羅貫中肅然道:“皇上,此詞書於《三國誌通俗演義》,可謂相得益彰,小民感激不盡。”
朱允炆點了點頭,道:“羅先生,雖然這《三國誌通俗演義》文稿出眾,但朕希望先生多留京師一段時日,將此書回目稍作整理,增刪瑣事,改訂文辭,而後鋪賣於天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