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凡之所以選擇,盡快的趕回關中,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人才。
這個人才就是鄭國。
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這個鄭國應該就是修建鄭國渠的鄭國。
因為在他的印象裏,大楚並沒有鄭國渠,直到現在,蜀中地區的沃土還沒有得到任何的灌溉。
假如他猜的沒錯,隻要有了鄭國,他就可以很快的解決關中的旱災問題。
而且他也沒有忘記跟楊堅的賭約。
他們可是約定,一個月之內,隻有趙凡解決了所有的問題,才不用退位的。
雖然這個賭約,他肯定不會遵守,但他也一定要贏。
隻有贏了,他才能取得更大的話語權。
至於說楊堅一黨,隨著趙凡一步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利,他們的好日子肯定不會太長久了。
對此,楊堅也沒有提出任何的反對意見。
反而非常鼓勵。
因為皇帝一旦脫離了大部隊,那麽刺殺他也就更容易了。
因為全部隻剩下了騎兵,趙凡一日一夜就渡過蒲阪趕到了潼關。
潼關自古以來被稱為天塹,因為這裏三麵環山,正麵麵對黃河。
水流湍急,易守難攻。
若不是蒲板津架設了浮橋,那真是飛鳥難渡。
駐守在這裏的事潼關鎮守使饒君素。
對於饒君素,趙凡沒有太多印象,隻是出關的時候,和他有過一麵之緣。
等到兵臨城下,立刻下旨讓他開關放行。
饒君素看到了聖旨,不敢怠慢,急忙親自出關查看,等他看清楚了趙凡之後,才放心點打開了城門。
趙凡帶人進入潼關。
饒君素帶人前來迎接,跪地山呼萬歲。
趙凡高踞馬上,揚聲說道:“將軍辛苦了,潼關乃是關中門戶,責任重大,還望將軍再接再厲,朕此次回京,還有重要的事情,不能耽擱,將軍也不用鋪張浪費,朕這就離開此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