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隻是眨眼間,半個多月的時間悄然而過。伴隨著朱高煦禁足的日子來到九月末,似乎許多人都忘記了他這位曾經獲得皇帝青睞的未來郡王,將目光放到了‘以鈔抵稅’的蘇鬆二府上。
如朱高煦當初在武英殿內說的一樣,伴隨著‘以鈔抵稅’的政策開始執行,江南百姓不再似上半年一樣抵抗寶鈔。
麵對每日價格都在增長的寶鈔,許多百姓都選擇出手囤鈔。
隻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麵額一貫、實際價值隻有四百文寶鈔價值回升到了六百文。
九月二十八,伴隨著江南秋收開始,蘇鬆二府稻田裏的水稻開始成批被收獲。
二府的官吏難得沒有拖延時間,地方鄉紳富戶也積極配合。
隻是三天時間,蘇鬆二府的賦稅就已經登計造冊了三成,速度之快,可以說是大明建國以來蘇鬆二府造冊最快的一次。
“蘇州府稅糧八十七萬六千四百餘石,鬆江府三十七萬五千三百餘石,加上其餘雜稅,合計折錢六十四萬三百二十七貫餘三十七文……”
十月初一,武英殿內的銅爐已經添上了香料,殿內太監和門口兵卒也換上了冬裝。
在殿裏,身形圓潤的朱高熾穿著冬衣,拿著蘇鬆二府上交的文冊誦讀。
殿內,朱元璋與朱允炆、朱濟熺、朱尚炳爺孫四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靜靜聆聽。
待朱高熾念完,朱允炆才率先對位置上的朱元璋遙遙作揖:
“爺爺,按照往年的二府交冊時間來看,今年第一本糧冊比往年快了十天,估計再過十天,二府的糧冊就都能交上來了。”
說話間,朱允炆又看向朱高熾:“高熾,二府‘以鈔抵稅’的數額是多少?”
他笑著詢問,朱高熾卻看了看糧冊,心虛道:“五十九萬四千三百七十五貫餘八百二十文……”
朱允炆的笑容瞬間僵硬,他沒想到蘇鬆二府的鄉紳富戶居然這麽會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