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福要率兵北上?”
羅誌學消化著施文斌匆忙帶回來的消息,眉宇不由自主的皺了起來:“前線的第一步兵營也沒有過於靠近南陽府城啊,這陳永福怎麽就要北上了呢?”
這事有些不同尋常。
盡管聽上去官兵來圍剿他們這些反賊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也要結合當前的情況具體分析啊。
如今南陽府這邊可沒多少官兵主力,除了部分當地衛所,臨時征召的青壯外,官兵的主力也就隻有陳永福所部,根據各方麵的情報來看,陳永福如今統帥指揮的官兵挺多的,應該有個五千人,不過是五千人裏也不可能都是戰兵。
根據可靠消息,陳永福麾下的戰兵大概也就兩千人左右,另外三千人則是歸屬他指揮的普通衛所兵。
這也比較符合當代明軍的組成模式,一個總兵、副總兵級別的將領往往會有嫡係戰兵幾千人,少一兩千,多則三五千,特別少數的情況下,也存在著隻有幾百戰兵的副總兵,總兵。
這些戰兵就是這些將領們建功立業的基礎,其所率領部隊的核心戰力所在。
同時他們上頭的巡撫、總督等統兵文官,往往會調遣若幹其他將領,比如什麽遊擊,副將之類統帥的普通衛所兵甚至是臨時征召的青壯加入其中,由此組成一支獨立作戰的明軍主力部隊。
左良玉、曹文詔、陳治邦、陳永福等活躍在中原地區的明軍將領,其統帥的兵力基本都是這個模式。
衡量一個明王朝將領能不能打,基本上看他嫡係的戰兵有多少就可以了,甭管是在薊遼地區還是在中原都差不多。
陳永福麾下有戰兵兩千,再加上其他歸屬他指揮的三千普通官兵,一共有五千人,主要是駐防在南陽城、還有部分則是駐防在附近的鎮平、南邊的新野。
至於駐防南召縣城的一千多明軍,則是和他沒啥關係,當地的官兵和魯陽關那邊將近兩千官兵一樣,都是屬於當地的衛所兵,長年累月駐防在鴉路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