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轉學實學可是大事,王夫人翌日一早便與賈母說了。賈母心中不甚在意,可也架不住王夫人勸說,因是便問了寶玉的心思。
寶玉許是想著昨兒李惟儉那幾個小實驗果然有趣,又想著私學裏夫子教導的甚為無趣,當下便點了頭。由是,賈母便打發賈璉去外間找尋合適的實學士子。
這實學科舉一事早就傳得沸沸揚揚,如今已是五月,各地實學士子不少都早早的趕赴京城。這其中家境貧寒者大有人在,賈璉沒費多少功夫,隻兩日間便尋了三名實學士子來。
這三人有來自廣南的,有來自巴蜀的,還有一人是山東士子。
李惟儉考校過了,頓時哭笑不得。其中二人連代數都不曾學明白,竟敢千裏迢迢趕赴京師來趕考!細細問了才知,敢情這二人舉業艱辛,數年不中。聞聽聖人開了實學秋闈,這才抱著撞大運的心思,典賣家產趕赴京師。
唯獨那名叫葉東明的巴蜀士子,雖生得其貌不揚,但其在實學上的確有些底子在。倘若運氣好,說不得此番就會過了秋闈。
李惟儉當即與王夫人分說了,王夫人與那葉東明商議一番,便聘其為師,每日抽出半天光景教導寶玉實學。
本道此事與自己再無幹係,不想那葉東明轉頭兒竟尋了過來!
此人操著一口西南官話,甫一見麵便一揖到底:“複生兄實學造詣遠高於我,聖人言達者為師,不知學生可否拜在老師門下?”
李惟儉哭笑不得,連番勸說,隻說相互探討、共同進步,這才將此事遮掩過去。這葉東明三十餘年紀,思維隻怕早就定型,李惟儉哪裏肯做這般費力不討好的事兒?
且他要做的是推動大順工業革命,待蒸汽機鋪滿神州,還怕沒人鑽研實學?隻待他臨死之前將畢生所學謄抄下來,傳與後人便是了。至於收徒,碰著合適的就收,碰不著也不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