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絕對權力

第25章 忠臣?良臣?

範鴻宇隨即一挺胸膛,沉聲答道:“邱書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有明訓。為人君守牧者,總得以蒼生百姓為念。清流濁流的分別,真有那麽重要嗎?忠臣和良臣之間,如果讓我來選擇的話,我情願選擇良臣。一千多年前,魏征魏鄭公就已經明白無誤地做出了表率。唐太宗自己都說了,登基之前,群臣首重房玄齡房梁公,登基之後,首重魏征。沒有魏征就沒有貞觀之治,沒有大唐盛世。如果魏征一門心思想做忠臣,那麽作為李建成的首席謀士,玄武門之變,他就該死了。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五代時,馮可道馮令公也可為良臣表率。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給四個朝代十名皇帝當宰相,在五代十國這樣的大亂世之中,屹立不倒,保持華夏文化傳承,保持國家元氣,功勞多大?”

邱明山是真的頭疼了。

他批評一句,竟然引來範鴻宇如此長篇大論的反駁。

而且引經據典,所舉例子都很貼切。

以嚴格的儒家標準來衡量,魏征和馮道都可謂“貳臣”,為正統文人所不齒,偏偏這兩個人,卻恰恰是千古良臣表率。

這小子,年紀輕輕,懂得還真不少。

“這麽說,你是在批評歐陽修了?”

馮道在五代時,乃是備受當時讀書人推崇的“長樂老”。他名聲大壞,是在宋朝之後,歐陽修編纂《新五代史》,不遺餘力地抨擊馮道,說他“有奶便是娘”,讀書人的氣節都被他喪盡了。馮道就此成為“四姓家奴”,長期遭到正統文人的唾棄。

範鴻宇卻在這裏將對馮道讚譽有加,邱明山故有此一問,多少帶著點戲謔之意。

就算你讀了些雜書野史,也隻是死記硬背,適逢其會地拿出來作為說辭,難道你小小年紀,還真有這樣遠見卓識?

範鴻宇緩緩說道:“也談不上是批評歐陽修。時代不同,觀點自然也不同。歐陽修做《新五代史》的時候,國家已經統一,趙氏王朝被封為正統。沒有了五代時的群雄混戰,歐陽修當然要號召天下的讀書人都向一家一姓效忠。這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馮道沒有這個條件。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哪一個都是胡人,讓他向誰效忠?無論他向誰效忠,後世對他都沒有好評價。好不容易有了值得輔佐的皇帝柴榮,馮道自己已經老得快死了。所以馮道的選擇是忠於朝廷,不忠於個人。這有什麽錯呢?他做官做人,都有自己的原則,立身很正。不貪財,不好色,度量寬廣,個人道德無可挑剔,幾乎就是個完人。歐陽修如果生在五代,無非兩個選擇,要麽做馮道,要麽死。真要那樣,就該是別人來罵他了,輪不到他罵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