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麵上看是賺,但其實銅錢中還有鉛、錫,還有人工費、機器損耗費,所以才會虧本。
最大的大頭,就是人工費和機器損耗費,還有火耗。
兩宋的火耗基本在9%——10%左右。
以打磨銅錢會損失為理由,允許近十分之一的火耗。
這意味著,下麵的官員有合法的理由貪汙。
打造一萬貫,隻用上交九千貫,另一千貫是火耗嘛。
說到這裏,史彌遠道:“所以說,僅僅抬高銅料收購價,朝廷並沒有虧本。”
“......”眾人一臉懵。
史彌遠偷梁換柱,僅論銅料價格和銅錢麵值,再提高一倍都不會虧本。
那虧本的是什麽,是人工費和機器費是火耗,不能隻怪銅料哦。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又好像沒道理。
但後麵史彌遠說話似乎更有道理:“短期來看,朝廷提高了銅料收購價,虧本更多。”
“但礦民有了幹勁,銅礦大量增加。”
“像信州銅場,原本年產銅五百多萬斤,現在年產銅料十萬斤不到,還曾經關閉過一段時間。”
“五百多萬斤銅料,可以煉造多少銅錢?”
“這麽多銅錢到了市麵上,朝廷就不需要印發過多的會子。”
“會子的價值可能就提升。”
“銅錢虧了,會子升了,兩邊產生平衡,或許朝廷還能盈利。”
說到最後,史彌遠痛心疾首道:“元豐三年,我大宋年鑄銅錢五百零六萬緡,此後逐年日下,到紹興二十五年,僅為十五萬貫,到紹興三十年,居然全年鑄幣僅有十萬貫。”
銅錢不夠,就大規模用會子,物價飛漲,朝廷困苦。
宋朝也沒什麽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史彌遠說的一氣嗬成,在場的大臣和皇帝也不知有沒有聽懂,反正聽起來,好像不會虧似的。
其實也別說史彌遠,你讓趙與芮來說,他也不知道銅錢多了之後,朝廷會不會盈利,這必須投放到市場,由市場決定再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