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樵夫的背影,總覺得似曾相識,崔平不由得多看了幾眼。
陳永年催他快走,清妃酒館的地基已經打造得差不多了,兼具保暖和納涼的地暖結構,需要崔平去現場確認。
“那樵夫經常來城裏賣柴火嗎?媚姨做豆腐,夠辛苦的。”
崔平喃喃自語,他的注意力還在崔振家的夯土小院上。
陳永年搖頭,說賣柴火的樵夫多了去,這種應該是散戶,不是經常出來賣的。
問起媚娘時,他又說道:“確實辛苦,我們家翠花經常過去幫忙。不容易啊,一個人帶孩子。前些年,振哥兒在外行商,難得回來幾趟。他們家侗兒成天和婉瑩膩歪在一處,其他就不知道了。”
“那振哥,以前做什麽生意?”
兩個人邊走邊聊,正好看見崔振挑著豆腐擔子,從前麵過來。
一問之下,又是去紅袖招送貨回來的。
紅袖招的女人們特別喜歡吃崔振家的豆腐,夜間送一挑子已經不夠,白天也要送。
三人寒暄幾句,辭別崔振,二人來到清妃酒館。
酒館地基已經初具雛形,按照崔平修改過的圖紙,規劃得有模有樣。
因為沒有合適的防水材料,牆壁采用四層隔空,可以避水,類似於北方火炕的結構,冬天燒木炭取暖,夏天放冰塊降溫。
郭工頭的手藝確實不錯,為人地道,所有細節必須經過多次認證。
這一點,和現代工程隊的工作態度不可同日而語。
“大概還有多久能造好啊。”望著即將成型的清妃酒館,崔平難免躊躇滿誌,真想立馬建好,盡快投入運營。
郭工頭擼著胡子,細細盤算後,伸出兩根手指:“兩個月,最快也要兩個月。”
如此,隻能等了。
見崔平心急,郭工頭指著邊上的大棚說:“酒館尚未豎起來,生意就這麽好,老陳功不可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