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群臣默然,無人再敢提出異議,散朝之後趕緊跑向各自的衙門,生怕被牽連進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之中。而那些平日裏與郕王交好的大臣們,此刻也紛紛避嫌,不敢有絲毫的表示。
於謙與朱祁鈺並肩而行,歎口氣道:“年輕人就是過於衝動,不懂得審時度勢。今日之事,若非皇上及時表態,恐怕局勢會更加複雜。”
朱祁鈺看著百官吃癟的樣子,心頭暢快地很:“本王看啊,這朝堂之上,還是得有決斷之人。諸位既然無異議,那便依皇上之命行事。不過,本王也提醒諸位,朝堂如戰場,今日之決斷,明日之果報,切莫因一時之利,而忘卻了長遠之計。”
說完,朱祁鈺轉身離去,留下一眾官員麵麵相覷,心中各自盤算。
於謙無奈搖頭回兵部衙門去找吳笙算賬:“看來老夫已是上了年紀,不中用了不中用。”
吳笙越俎代庖已是犯了朝臣之忌。他身為兵部侍郎,卻越過內閣在朝堂之上擅自發言,逾越了本分,這在等級森嚴的朝廷中是大忌。
於謙便罰了他一年的俸祿,以示懲戒。吳笙聽聞皇上已點頭允廢海禁一事,淡然的聯手露出笑容,被朱祁鈺宣見。
朱祁鈺點了點他氣笑道:“你啊你!好一個狀元郎!卻忘了官場的規矩。今日之事,本王自會記下,但你這次做的不錯,你新入朝堂無人會會怪你。隻是下次,切莫再犯,否則本王也保不了你。”
吳笙聽後,躬身一禮,恭敬地答道:“多謝王爺教誨,臣下謹記在心。
“本王六部便會協商擬定廢海禁事宜,你便跟著於尚書一同參與,本王記得你出自浙江紹興,對廢了海禁之後覺得該如何做當?”
“自當是行海外貿易,大明疆土廣袤無垠,海禁一開,必能促進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朝廷的稅收。臣下認為,應先從沿海的幾個重要港口著手,逐步放寬對海外貿易的限製,同時加強海防,確保國家安全不受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