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
洞庭湖畔,殘陽如血。
半江瑟瑟半江紅!
哪裏還有什麽漁舟唱晚,隻有無數起義軍乘坐漁船,準備往湖中的君山島轉移。
在楊再興率領他本部一千嶽州軍去偷襲嶽飛的潭州大本營時候,新任的起義軍首領楊幺和軍師夏誠,也緊鑼密鼓籌劃轉移大計。
五萬起義軍中,楊幺的嫡係三千漁民組成的水軍,以及夏誠的三千家族兄弟組成的兵馬是要優先保證離開。
而鍾相的兒子鍾子義收攏和接管了他父親留下的武陵苗兵。
一萬苗兵,經過汨羅那場大戰,死傷慘重。
散的散,逃的逃,隻剩下二千在兩個頭人的帶領下,歸在了鍾子義麾下。
除了這三支兵馬外,其他的都是洞庭湖附近的州縣響應起義軍的號召,一起來搞事的寨主、首領、頭目!
他們或一千二千,或三百五百人!
楊幺和夏誠自然不會先考慮他們的安危了。
並且,漁船也就二三百艘,一次性隻能運載一萬已經是超載。
五萬人要全部運到湖中心的君山,工程量可不小。
另外還有糧草輜重等。
“大哥,我們必須得加快速度,不然等官軍趕來,我們便上天不應,下地無門了!”
夏誠看著亂糟糟的登船場麵,眉頭緊鎖。
他原本是汨羅縣中家境殷實的富戶門第,參加科舉多次卻與上榜無緣。
考了多年,秀才都沒考上。
夏誠對大宋科舉產生了怨恨。
恰逢宋徽宗任用奸臣,不僅擾亂朝政,還為了滿足宋徽宗的個人喜樂,搞出生辰綱,花石綱等一係列盤剝百姓的名目。
荊湖南路深受其害,鍾相揭竿而起,響應雲集,瞬間蔓延多個州縣。
夏誠見狀,也變賣家產,拉起族中兄弟,組建一支義軍,殺了汨羅的官府,然後帶著兵馬加入了鍾相的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