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方並未拒絕,而是迅速行動了起來。學校開始組織捐款,而這項活動並不僅僅限於教師,學生們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支持。
“大家都來捐一點吧,陳默現在需要我們大家的幫助。”班長蘇霞在班級群裏發出了呼籲,“無論多少,大家都可以捐,哪怕是一點點,也能幫助陳默度過這個難關。”
捐款的消息像是撒播在班級群裏的種子,很快就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響應。
許多平時並不富裕的同學,也紛紛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錢。即便有些家庭並不寬裕,但大家都明白,陳默如今的困境是無法僅僅依靠幾個人來承擔的。
“我捐三百塊。”徐佳穎在群裏發了一個紅包,她的眼中雖然有些哽咽,但依然堅定。“雖然不多,但我知道,陳默一定能醒過來,我們一定要給他一個希望。”
班級裏的捐款行動迅速擴大,甚至連一些平時成績較差的同學,也主動提出了自己的捐款。
有的同學捐了幾十塊,有的同學捐了幾百塊,甚至有的家庭條件艱難的學生,也主動拿出了自己辛苦存下的零錢。
校內捐款的熱潮蔓延到校外,社會各界也開始伸出援手。無數陌生人的善意匯聚,漸漸填補了陳默家庭的困境。一個又一個匿名的捐款通知被轉交到陳樹根和梁金英手中,數目雖然不大,但卻讓這個家庭看到了希望。
希望的曙光
幾天後,醫院的病房裏,陳默依然躺在病**,臉色蒼白,靜靜地與這個世界隔離。
然而,在他無意識的沉睡中,有一股溫暖的力量圍繞著他——是所有同學的捐款,是老師們的關懷,是每一位善良人心中的希望。
梁金英和陳樹根終於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溫暖。
看著賬單上的數字逐漸減少,陳樹根滿含淚水地對妻子說:“金英,我們真的沒有想到,大家這麽關心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