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至關重要的部件測試中,意外毫無征兆地降臨。鑽機的核心提升裝置突然發出一陣刺耳的怪響,緊接著,整個裝置劇烈顫抖起來,試驗被迫中斷。
現場瞬間亂作一團,警報聲、人們的呼喊聲交織在一起。負責該裝置的中華石油工程師趙剛,原本充滿自信的臉龐瞬間變得煞白,急得滿臉通紅,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像斷了線的珠子。
他的雙手不受控製地顫抖著,手忙腳亂地在設備和數據記錄間來回切換,嘴裏不停地嘟囔:“怎麽會這樣?明明之前測試都還好好的,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他的眼神中滿是焦急與慌亂,內心更是如翻江倒海一般。他覺得自己的努力仿佛都要在這一刻付諸東流,強烈的自責感如潮水般將他淹沒,不停地在心裏拷問自己,是不是在哪個環節疏忽了,是不是哪裏沒有做到位。
趙剛蹲下身子,雙手顫抖著輕輕撥開設備周邊的雜物,眼睛瞪得如同銅鈴一般,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故障點,哪怕是設備上毫不起眼的焊點,他也逐一檢查,試圖從中找出故障的蛛絲馬跡。
此時,中華石化的技術人員也迅速圍了過來,讓人喘不過氣。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擔憂,眼神中透露出對這次突發狀況的不安。
就在眾人焦急萬分之時,經驗豐富的張峰邁著沉穩的步伐走了過來。他彎下腰,先是仔細查看了設備的外觀,接著又認真審視測試數據。
沉思片刻後,他抬起頭,語氣堅定地說:“我覺得可能是這個關鍵部件的材料在高強度壓力下出現了疲勞損傷,我們需要更換一種更耐高溫、高壓和抗疲勞的材料。”
張峰伸出手指,指著數據圖表,詳細地向大家解釋自己的判斷依據:“你們看,從材料的應力分析來看,在這次測試的高壓環境下,應力集中在這個區域,遠遠超出了材料的正常承受範圍。再結合疲勞壽命預測模型,經過多次循環加載,這個關鍵部件的材料已經達到了疲勞極限,所以才會出現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