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廣袤無垠的荒原之上,凜冽的寒風呼嘯著,中國石油鑽井團隊正向著12000米特深井發起挑戰。
當鑽井深度艱難地攀升至10000米時,地下岩石結構變得複雜得如同迷宮,每一次鑽頭的推進,都像是在荊棘叢中摸索前行。
韓國強滿臉焦急,“這花崗岩太硬啦,普通鑽頭根本吃不消,再這樣下去,我們的進度會被嚴重拖慢!”
許賀新迅速做出反應,沉穩有力地說道:“別慌,大家一起想辦法。把之前收集的所有岩石樣本和數據都拿出來,重新進行全麵、細致的分析,我就不信找不到解決辦法!”
楊德歡一頭紮進那堆滿資料的房間,雙手快速地翻閱著每一份資料,眼睛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細節,都可能成為解決難題的關鍵。
幾位地質專家圍坐在顯微鏡前,眼睛緊緊盯著鏡頭,呼吸都不自覺地放輕。他們仔細觀察著岩石樣本的每一個細微紋理。
在連續十幾個小時的緊張工作中,大家顧不上休息,餓了就隨便啃幾口幹糧,渴了就喝幾口冰冷的礦泉水。盡管相關資料稀缺,類似地質條件下的鑽井案例更是寥寥無幾。
終於,在一次激烈的討論中,楊德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一直被傳統的鑽頭材料和設計限製思維,為什麽不嚐試一種全新的材料和設計呢?比如研製一種特殊的合金鑽頭,通過調整合金的成分和結構,或許能適應這種極端的岩石條件。”
這個想法瞬間點燃了大家的靈感火花,隊員們立刻圍繞這個設想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他們查閱了大量國外的前沿技術資料,可部分外文資料翻譯困難,專業術語晦澀難懂,需要反複查閱專業詞典才能理解。
與國內頂尖的材料專家進行遠程視頻交流時,因網絡信號不穩定,時常出現卡頓、中斷的情況,嚴重影響溝通效率。經過無數次的模擬計算和理論推導,無數次因數據偏差、假設條件不符而推倒重來,最終確定了新型合金鑽頭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