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剛給常老師拜年。我問他,是不是給一幅名為《江南春圖》的畫做過題跋。他說有這個事,那畫是他幾年前,給一個明代的無名氏畫家作的。畫得還不錯。”
“無名氏?”
“問題就在這裏了。我一聽,這不對啊,就讓常老師把照片給我看。但常老師說,他當時忘了拍照留存。”
“嗯,你別急,繼續說。”
“原來,常老師當時是應畫廊老板的請求,給無名氏的《江南春圖》做了個題跋。我猜想,後來,那幅畫賣了,題跋被人挖去,放在了仿文嘉的《江南春圖》裏,來混淆視聽。”
書畫作偽的方式很多,利用題款、題跋來混淆視聽,並不稀罕。
明清兩代,很盛行題款、題跋。因其既可抒情達意,又可成為構圖的一部分,增強形式美感。更重要的是,題款、題跋還能成為鑒定畫作真偽的依據。
書畫家本人款、跋的“保真性”自不消說,而他人的題跋——尤其是古今名家——也是書畫真跡的輔證。
細分下來,題跋,包括標題、題名、簽題、引首書、詩文題跋等,至於題跋之人,有與作者同時期的,可能是他的至交好友;也有可能是後世的。
造假者,利用題跋來混淆視聽的辦法不少。
有的,將真的題跋,移植到贗畫裏去;有的,把名家題跋,放到無名氏的作品裏去,借此提高作品價格。
也不排除,還有某些名家,或為人情所挾,或因鑒力不足,將贗畫當做真畫的情形。所謂“魚目翻見賞,燕石混其真”,說的便是這種情形。
聽冷清秋說至此,葉嘉言頓時明白了。
王謝不知從哪得到了一幅明人所畫的,仿文嘉風格的畫——連題款也仿了。
其上,本無名家題跋,因而顯得分量不夠,有人就把常老師,在同題畫作裏做過的題跋移花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