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羅序複員。
正是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
服役五年,按哪來回哪去的安置原則,他的戶口應該落回原籍。
在部隊,他是偵察班長,學雷鋒標兵,老山前線一等功臣。
組織上為了照顧這位戰鬥英雄,在城鎮給他安排了工作。
但他不想給組織增添負擔,主動要求回到青山公社沙山大隊當農民,想先富起來,成為萬元戶,帶動鄉親們發家致富。
可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沙山大隊是個土地貧瘠的小山村。
四年過去,家鄉和他離開時一樣,什麽也沒改變。
他上有爺爺奶奶、父母,下有兩個妹妹、兩個弟弟,全家共9口人。
爺爺奶奶、父母、兩個弟弟都在生產隊勞動,每人一天10個工分。
10個工分隻勾一毛多點兒。
6個勞動力幹一天,總共還掙不上一塊錢。
等到年終決算的時候,交完公糧,生產隊再扣除一些費用,他們全家隻能分到幾十塊錢。
他兩個妹妹上學,一個學期兩塊錢的學雜費都要拖欠。
他是回來了,也隻不過增加了一個勞動力,家庭收入也沒有多大改善。
特別是今年幹旱,山坡的莊稼都旱死了,預計10個工分隻能勾二三分錢。
而一萬元,這個數字太大了,照這樣下去,全家人種一輩子地,也實現不了這個目標。
戰友丁誌奇來看他。
丁誌奇是城裏戶口,複員後安置到煤城鎮五星派出所做包片民警。
丁誌奇看老班長家生活艱難,卻幹勁十足,就皺起眉頭。
“班長,你要想成為萬元戶,應該換個環境。”
羅序笑道:
“農民,不就是種地嗎,你也看到了,農村就這個條件,除了種地也沒有別的。”
丁誌奇說:
“你可以到城裏找個工作,有了錢,再回來幫助鄉親們改變家鄉麵貌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