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卜,直愣愣,
綠韭菜,水蓬蓬,
一家人吃得笑盈盈...
七裏八裏十五裏,
箍轆匠騎的個黑毛驢,
打在張家莊的刹地裏,
不知道現在吃著呢,還是站著呢?
報上名來,我箍轆匠的便是,我媽生我弟兄三個,老大是個毛毛匠,老二學了個倒銅,唯我老三生得乖舛,愛收拾個破缸爛罐。今日天氣陽和,不免收拾起我的尕子,馬子,四片瓦子,金剛鑽子,箱子擔子,釘缸去來!”
(箍轆匠:舊社會釘碗箍缸的匠人;刹地:深翻後鬆軟的地;毛毛匠:做皮貨的匠人;倒銅匠:打造金銀銅器的匠人;乖舛:荒誕幽默。)
1988年立秋這天,一大早太陽剛升起來,陽曹村大隊部的戲台上,就響起了久違的西北小調。
張永泰頭戴氈帽,抹著白鼻梁,唱起了《釘缸》。
“張老三,你個木逼臉(不要臉)的老騷戶,娃子都快娶媳婦子了,還唱《釘缸》這號子(這種)酸曲小調呢?”
“就是,這《釘缸》可是封建四舊,要是再日子(以前),就該把張老三這老木逼臉抓起來批鬥了!”
戲台下,幾個婆姨紅著臉笑罵道。
“你們懂個啥,不知道這雅到頭就俗了,俗到頭就雅了嗎?”
張永泰眼睛一瞪:“你們這些假惺惺的婆姨,嘴上罵我老騷戶,心裏還巴不得我把《釘缸》唱得再酸些呢!”
“哈哈哈!”
“你聽聽這個老騷戶,還越說越來了!”
婆姨們哄笑起來。
張永泰又說道:“我們莊戶家受苦人,日子就像破缸爛罐,天天得箍修(勉力維持),再不唱點酸曲小調笑一場,活得還有個毬意思?”
改革開放已經十年,大人娃娃不再餓肚子,可西北農村莊戶人家的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要說這釘缸,的確有些年月沒人唱了,再不唱怕就沒有人會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