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下讓禦林軍披玄甲,執龍雀劍,龍雀乃是古時著名的禮器,此理由完全合理。
到時太子可以說,如此是為了確保使團的安全,如此一來,可以給使團一個初步的震懾,讓他們新生猜疑。
第二,利用錯位信息博弈。
將使團覲見之日拉長,帶他們去參觀金牛衛的訓練,展示我大慶的武力。
同時在深夜製造騷亂,使團情急之下定會不知所措,從而做出一些應急發應,如此一來可摸一摸他們的底。
但這個“騷亂”,必須要大而虛,快速平息。”
這一條也是李卓從曆史中總結而來,有史記載,宋朝的《武經綱要》,用此法“探真”手段就多達十幾種。
不待趙泓枋反應過來,李卓繼續說道。
“其三,便是非對稱談判。
具體說來就是,由我大慶一方主動安排會談時間。
太子出麵先和對方商議,最後差不多定下來後,再入宮覲見決斷。
在此期間,太子需要利用好主動權,將每日的談判時辰盡量壓短,給他們製造緊張感。
據我了解,漠北去年發生了極大的寒災,大量的牛羊被凍死,他們的百姓生活都成了問題。
這定然是耶律齊天,決定派遣使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談判的關鍵處時,讓太子挑選一個時機將此事點出來,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此法在春秋時期就多有應用,源於《孫子兵法》中“以迂為直”的思想。
這些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休說放在大慶,即便是幾千年後的華國現代。
在外交領域上仍然被多次應用,畢竟談判外交,說白了就是盡可能的,為自己一方謀其利益和主動。
為此做一些手腳再正常不過,這也是李卓讓太子去爭取接待使團的重要原因。
按照這三步走戰略,大慶就可以在這次談判中掌握絕對主動,太子到時會居功至偉,同樣也是磨煉他的一個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