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時間,吃下VENSYS的生產許可證,這樣的效率在麥麥提看來是恰到好處。
若非他此番是以“風能公司”代表的身份,挾著國家資源來同VENSYS談合作的,他大可以直接將自己的亞風作為與VENSYS牽手,搭建合資平台。
那樣一來,雖然能更直接掌握技術資源,做事也更為靈活,但無疑也是一個極為冒險的選擇——涉嫌“侵吞項目”,風險太大,且遲早會被查到。
因此,合資方的名義必須板正,必須是風能公司,或者是由風能公司主導的新成立的平台公司。
關於這一點,麥麥提此前便向謝總和馬文斌提過,他們大可以趁機成立一個新公司,利用當下的市場時機,順便為日後的融資打好基礎。
不過,即便談成了合作,拿到了生產許可證,但萊娜的心思也並不簡單。
她顯然是有這樣的疑慮——既擔心日後VENSYS會被“侵吞”,也擔心他們的技術會賣不出去。
一旦沒有持續的支持,VENSYS就成了空殼,公司利益就會逐漸蒸發。
這也是她在談判中反複打轉的症結所在。
簡單來說,萊娜想留後手。她希望VENSYS的技術既能流動掙錢,又能始終攥在自己手裏。
其實,如果麥麥提隻是單純買資料,一切都可以更簡單些。他完全可以自建生產線,自行調試風機,不再受製於人。
他完全可以自己建生產線,自己調試風機,盡量不依賴VENSYS的後續支持。
但問題在於,萊娜口中那五百萬馬克打包的資料,隻是最初級的原版——幾年前的機型設計,過時且粗糙。
以新疆這樣的極端氣候,高溫、風沙、高鹽堿,一台標準版風機撐不到幾年就得趴窩。
如果沒有VENSYS的後續升級數據,沒有他們適配各種環境的經驗,沒有完整的供應鏈支撐,麥麥提即便可以改進,但難免會走很多彎路,消耗大量時間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