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瀚海馭風

第77章 南下!難下!

風場並網那天,其實沒人放鞭炮,也沒人拉橫幅。

麥麥提站在塔基下,抽完最後一口煙,把煙頭踩滅時,天已經快黑了。

“就這麽成了。”他說。

沒有剪彩,沒有主持,甚至連一張像樣的合影都沒留下。

但從那天起,地圖上的達阪城,多了個新名字——亞洲最大風電場。

誰都知道,這不隻是在一塊地上建了風機。

那是真正意義上,中國風電的第一塊“金字招牌”。

當年冬天,照片像雪片一樣飛進各大報社:風場、塔筒、戈壁、夕陽……風機像是一排排靜默的士兵,在荒漠裏站出了史詩感。

而更大的肯定,是兩年後飄來的那張紅頭文件——

1991年9月4日,北京傳來消息:達阪城風電場技術指標優異,運行水平先進,年利用小時數達到2749小時,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15位中外專家,一致簽字背書。

麥麥提把那張複印件小心翼翼地塞進了他那本發黃的工程筆記本裏,沒有告訴任何人。

他合上封皮,隻是輕聲說了句:“像顆種子。”

的確是種子。

之後幾年,全國搞風電的人,不論姓什麽、穿什麽、隸屬哪個單位,幾乎都來這兒走一圈。

有的踩過塔基,有的在主控室門口合影,還有的,幹脆留下當了技術員。

而其他省份的風電工地上,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新疆人的身影。

風場,悄無聲息地成了一所“隱形大學”。

不用學籍,也沒課表,畢業證是你能不能站在八級大風裏,把一台風機修好。

那才叫“合格”!

但最令人震撼的,並非在這塔筒上,而在風場主控室裏。

那年的那天,一群電力專家走進那間小屋時,第一反應就是:“這也太寒磣了。”

一台灰白色的286AT微機,孤零零地擺在角落,除此之外,就再無別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