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成聽完就開始抽取了心血和外周血。順便抽取了胸腹腔的血性積液。他們這裏就能做血糖測定,所以先送走了一部分血樣。之後我們先對腹部的針孔處拍照,之後分層切開下腹部皮膚,在皮膚針眼及對應脂肪組織見少量的片狀陳舊性皮下出血及脂肪出血。隨後讓其他助檢踩著高台進行正麵照相留存證據。
王守成說道:“我倒是見過一起無刃刺器造成的皮下出血。但是這麽少量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導致皮表基本看不出來。要換我可能會忽略了這個線索。”
我說道:“你們常見的無刃刺器一般都是注射針頭和縫衣針,當然也有針灸的那種針也好分辨。它們造成的創口皮下出血量多,表皮會有青紫色的生活反應。不過一般在腹部、大腿、胳膊上出現了這種硬塊,但是表麵又看不到什麽清晰的生活反應就要注意他可能注射胰島素。胰島素的那種針頭很短但是很鋒利,它的直徑才0.23到0.25毫米,最長的針頭也不過8毫米,常用的也就是4到5毫米。這也是為了減少每天注射胰島素的痛苦專門研發的。所以造成的損傷會很小,打的時候幾乎沒有痛感。不過現在糖尿病比較普遍,你遲早還會遇到。不過你也看到了,像他腹部的這兩個硬腫並不是長期打針造成的脂肪增生。而是一次性注射過量的注射物導致的腫脹,所以你看不到脂肪的增生情況反而引發了組織出血。”
王守成輕歎了一聲道:“他如果短時間被打了兩針胰島素,那一定會引發低血糖。說不定會導致休克的。可惜他落地的體位太差勁了,頭部著地引發了連鎖反應,估計腦組織已經成了一鍋粥。不然可以憑借腦組織的病變補充證明這一點。”
我笑道:“不要緊的。低血糖引發多器官衰竭,比如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肺、腦會有透明血栓形成。另外主要還要看這兩個創口的IHC反應和C肽的波動含量。胰島素進入人體後會被迅速吸收,死後溶血也會導致血液胰島素迅速降解。所以測定血液中的胰島素含量不太準確。但是人自身產生的每單位胰島素降解可釋放等量C肽,正常情況下胰島素與C肽的比值為1,因此血液內胰島素和C肽含量的測定是判斷胰島素是否過量的重要參考。當外源性胰島素過量時,內源性胰島素釋放受負反饋調節而抑製,C肽的釋放也隨之減少。另外。膽汁、腦脊液、腹腔積液、心包積液、玻璃體液等處於外環境、封閉腔隙內或與血液有屏障的**,不含血液成分,不受溶血影響,胰島素、C-肽均可被測出,對比血液更具備檢驗價值。隻不過胰島素這種蛋白大分子很難穿過血腦、血眼屏障罷了。所以含量要比其他幾項低一些。至於IHC的檢驗主要是看注射位置的皮下汗腺、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壁、組織間隙及出血部位有沒有胰島素。這樣可以確認他是否被注射了胰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