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賢看到楊朋停下,提醒道:“師兄,都是些不入流……”
“閉嘴!”
楊朋厲聲嗬斥。
他沒有再去居住的院子,折身走到大堂,在角落處找到一張空桌坐下。
吳賢很無奈的跟過來,見說書人抑揚頓挫的說著三國演義,眼中露出濃濃的蔑視:“師兄,涼國沒有大儒,寫的東西也狗屁不通,《三國演義》實在一般……”
“我覺得很好!”
楊朋神色冰冷,吩咐道:“你不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
吳賢神情僵住,眼中掠過怨毒神色。
他得到楊朋抵達鹹陽的消息,一早就在城門口等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而且,他處處伺候著,生怕楊朋不習慣。
現在,楊朋卻羞辱人。
可恨!
如果他不是涼國人,也有周朝的出身,也有個當禮部尚書的爹,家族是傳承數百年的大世家,現在的成就絕對遠超楊朋。
楊朋卻壓根兒沒搭理吳賢,繼續聽說書人說書,越是仔細聽,越覺得韻味無窮。
一首臨江仙,磅礴大氣,仿佛一個睿智老者在訴說世情。
一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堪稱至理名言。
《三國演義》的內容,當得起史詩巨著。
以他的經驗判斷,寫三國演義的人,必然是個隱居的大儒。
涼國地處偏僻,文風不振,沒有真正的人才,更沒有什麽大儒。說不定是周朝的大儒,為了躲避戰亂來到涼國隱居,潛心著書,才有了這一本書。
楊朋心潮湧動,生出了把人找出來的心思。
這樣的人,不應該流落在外。
應該回周朝。
料想,父親很樂意看到這樣的人回去。
楊朋有想法,可是越往下聽,就越是沉醉,漸漸沉浸在抑揚頓挫的說書中。
不知不覺間,三國演義的第一回說完,說書人暫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