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的提示接連不斷,顯示海量暴君點入賬,並且標明是“極端血腥鎮壓”。
最後一場大戰爆發在豫州深山,邪教頭目聚集數千信徒,想築壇施血祭。
卻被項羽的騰空弩手從高處猛攻,火油箭齊發,燒得山野裏慘叫聲不絕。
夜風中,地麵滿是焦屍與破敗旗幟,那所謂的“神秘力量”被碾成塵土。
戰事平息後,沈明淵親往豫州巡視,他在廢墟前冷冷掃視,沒有一絲憐憫。
他知道,這些替舊貴族賣命的邪教終究沒有活路,罪有應得。
當地百姓雖驚懼,卻隻能伏地山呼,稱頌皇帝“聖明果決”。
然而,在這片人心惶惶之下,死傷實在慘重。
係統也彈出警示:“宿主民心指數驟降到危險區間。”
沈明淵心中一頓,他明白刀劍雖可保權,卻無法長久維係。
大盛真正需要的,不隻有恐懼,也需給人活路,才能減少反叛火種。
回京後,他神色冷漠地下旨:對部分囚犯實行大赦,以緩解社會緊張。
又宣布再減免三成賦稅,好讓農戶安心耕作,盼望秋後豐收。
同時,他召集墨子及工部高官,準備大興水利,整修河渠。
“興修水利既能利民,也能穩固糧道,事半功倍。”
朝中有人擔憂工程浩大,費時費財,短期難見成效。
但沈明淵堅信,這不僅是惠澤百姓,更是鞏固國本的關鍵。
這期間,墨家學宮也拿出了新研造的木牛犁和連枷機,大幅提高耕作效率。
朝廷劃撥銀兩支持地方推廣,並沿用商鞅頒行的軍功爵獎勵辦法,激勵官員努力推動。
不久後,民間初見成效:部分農戶用新式農具後,收成果真提高不少。
輿論風向漸有好轉,開始有人稱讚皇帝也有“仁政”之一麵。
雖聲音不算大,卻足以讓那些仍在觀望的百姓重新打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