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樣式完全仿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唯一的不同是使用傳統布疙瘩扣代替現代紐扣。
同時,另一款更超前的設計也被繪出,交由許娘子負責,不過其優先級稍低,杜寒允許她完成其他防寒裝備後再著手製作,即棉大衣。
此款棉大衣與現代軍用大衣毫無二致,唯一區別依舊在於扣子的材質。
這麽多衣服聽起來數目不少,但和三千多個幹活的年輕女子相比,簡直不算什麽。
這些女子展現出來的生產能力極為驚人,僅僅四天便完成了任務,緊接著又開始製作軍大衣。
同時,匠人們也接到了新的指令。
杜寒繪製了一套單兵攜具的設計圖,包括腰帶、Y型掛帶、裝備盒、背包等,所有部件都必須用牛皮製成。
對於明代而言,杜寒引進的皮帶扣無疑是一項重大創新,這種結構簡單、固定牢固、操作便捷的方式,不知為何在這片土地上的普及速度極慢。
杜寒向許鐵匠說明,這批物資雖然重要,但並非刻不容緩。
他要求先為五百名老兵製作裝備,其餘部分一個月內完成即可,切勿因此影響到其他生產。
目前,反射煉鋼爐尚未啟用,火帽槍的生產還未展開,現使用的隻是兩個普通的中小型煉鐵爐,主要用於熔化鐵水以鑄造成炮彈及彈殼,所以許鐵匠的工作壓力並不大。
“將軍請放心,我無需一個月,半月之內定能將所有裝備完成,至少五千套!”為了展示自己的管理能力,許鐵匠在聽完杜寒的要求後,立刻主動縮短了工期。
“很好,那我就拭目以待。”杜寒說完轉身離開,走了幾步又停下腳步,突然想起一件事,“許叔,我為你設計了一種縫紉工具,用它來做事半功倍。”
“縫紉工具?什麽樣的工具?”許鐵匠聽得一頭霧水,若換了別人這麽說,他或許不會輕信,但杜寒的話讓他不得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