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寒率眾擊敗黃台吉部,斬獲頗豐的消息早已在遼東廣為流傳,但當事人杜寒等人卻渾然未覺自己已聲名遠播。
魯之甲直言提及此事,杜寒便坦然承認:“確有其事,不過純屬僥幸。”
“其他事或可歸於運氣,但這種生死一線的營生,靠運氣可不成。
杜兄還是謙虛吧。”魯之甲改口稱兄道弟,語氣也更加隨和,“實不相瞞,初聞杜兄事跡時,我們心中還有幾分不服。
然而與杜兄共事這幾日,卻不得不心悅誠服。
僅看麾下那七百六十精騎,杜兄必是帶兵之才無疑。”
杜寒對魯之甲的態度轉變有些摸不清緣由,不便深究,隻得再次客套回應。
“杜兄莫怪,實話說,來此之前,我對劉伯鏹所言半信半疑。
但孫督師器重我們,將我由把總升為遊擊,再升至副總兵,我們豈敢不盡忠報國?孫督師赴遼東前曾與前任遼東經略王在晉爭論,也因此樹敵不少。
此次馬總兵執意出征耀州,意在以一場勝利平息悠悠之口。
即便此行稍顯冒險,耀州卻是非去不可。”
“我不過一介武夫,諸般內幕尚不明晰。
依將軍所言,朝中似有人對孫督師頗有微詞?”
“正是如此,否則杜兄何以屢遭質疑?說實話,杜兄的功績雖讓山海關將士顏麵無光,但我們終究同屬關寧軍。
朝中不乏幸災樂禍者,若關寧軍無法攻占一城一池以示實力,又如何能讓世人相信遼人能守遼土?因此,耀州之戰勢在必行。”
魯之甲這番話令杜寒洞悉了背後的政治糾葛。
他提及的王在晉與孫承宗之爭,乃明末遼東局勢中的重要爭端。
王在晉主張以山海關為核心防禦體係,認為遼東出身的兵將不堪大用,一旦交戰便潰散如沙,主動進攻無異於送死。
他建議固守山海關即可保障京師安全,待時機成熟後再謀複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