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神級軍工係統

第94章 未嚐不可

“工藝方麵,那就更不用提了。大飛機,結構強度是生命線,人命關天啊。可咱們缺巨型水壓機,高強度焊接技術也跟不上,拚湊組裝、小件焊接、鉚接,頂多造個樣子貨。

大飛機,得靠整個工業體係撐腰,再加上嚴格的質量控製和精密製造,這方麵,咱們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可不止一點點。

回想當年引進‘斯貝’發動機時,為了跟上的質量管理、產品驗收體係,咱們可是吃盡了苦頭。這些基礎環節不突破,‘運十’也就隻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了,看著美,實際用不上啊。”

最後,咱們聊聊發動機的事兒。

說實話,我對某款發動機能否真正派上用場,心裏沒底。渦扇發動機那可是複雜玩意兒,我聽說上次試飛時,“運十”用的是給波音707配的普惠JT3D發動機,還是從民航那兒臨時借來的。

用成熟的發動機試飛,確實能降低風險,這點沒錯。但既然咱們已經買了斯貝軍用版,為什麽不順手牽羊,把民用版也拿下呢?

一邊仿製,一邊改進,豈不更靠譜?要知道,咱們國家民航現在最常用的“三叉戟”,用的就是這款發動機,足見其成熟度。

聽完蘇晨的長篇論述,郭偉強沉默了好一會兒。

雖然他自己沒參與“運十”項目,但他有不少同學、校友,甚至是學生,或多或少都參與其中。蘇晨說的,確實是事實。經過十年的努力,“運十”終於飛上了藍天,但問題多多。

整個華夏的工業基礎太弱,支撐“運十”這樣的大項目,確實有點力不從心。別說“運十”這樣的龐然大物,就算是“運7”那樣的小家夥,也還是運輸機,要求比民航客機低多了,如今也是步履維艱。

不過,從純技術角度看,蘇晨的說法有些出入。

他開口道:“的確,我們有了斯貝軍用版,也可以按許可仿製生產,但斯貝的民用版我們沒買,即使買了,那推力也太小,帶不動‘運十’這樣的大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