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明:我在永樂當災星

第128章 這鍋甩到他頭上來了!

這是何等數額!

竟占全國賦稅的兩成?

想想都覺得振奮!

然而興奮之餘,朱元璋很快恢複了理智。

他看著韓成問道:“你肯定弄錯了,我之前查閱過元朝市舶司的記錄。

市舶司收益好的時候,能掙個七八萬貫,不好的時候比我們大明還差,隻有幾千貫,甚至完全無利可圖!”

元朝的市舶司竟然不掙錢?

這不該啊!

怎麽會與我的記憶相差這麽大?

但瞧老朱的模樣,又不像在胡言亂語。

這讓韓成一時有些迷茫了,難道真是自己記錯了?

不應該呀!

他清楚記得元朝的市舶司收入甚至超過南宋,可這結果卻令人困惑。

“別再爭論了,叫人把元朝市舶司的所有賬冊拿來核查,一查便知**。”

朱標的話擲地有聲,為眾人指明方向。

隨即,朱元璋即刻傳令,不久後,元朝市舶司的詳細資料便被呈上。

所有人翻開細看,瞬間陷入沉默。

因為無論是韓成還是朱元璋所言,皆無誤。

(本章完)

——

元朝市舶司的資料在韓成所在的偏殿堆成了兩摞,內容詳盡無缺。

曆朝更迭之際,政權交接並非僅關乎府庫,還涉及大量珍貴的曆史資料。

從戶籍、田畝到各類記載,這些檔案對新朝而言至關重要。

有了它們,新政權可以迅速掌握局勢,製定政策並鞏固統治。

這便是為何劉邦入鹹陽時,諸將歡騰,而蕭何獨守安靜,未隨波逐流。

秦朝遺存的大量文獻,非但沒有被棄置不顧,反而受到格外珍視與妥善保存,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後來,隨著對秦朝各地的治理逐步展開,眾人逐漸意識到蕭何此舉的深遠意義,也驗證了他那卓識遠見……

朱元璋出身貧寒,卻終成一代**,論起與他的境遇相似的君主,劉邦無疑是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