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章節點
原來沈建山的小兒子是十一月二十八成親,臘月初三是何氏的六十大壽,沈建山的意思是這兩年各家的日子都不錯,手裏也有幾個寬鬆的餘錢,想給何氏好好操辦操辦,請全村一天的酒席,讓老太太風光風光,正好沈建仁一家子也能在家多住些時日
沈氏一聽就立刻答應了,說:應該的,其實我也想著這事,準備給娘打一副金頭麵,這兩年娘一直跟著**勞,我心裏很是過意不去,大哥,現在白塘村有多少戶人家?每家除了六個壽桃還用別的嗎?我十多年沒在家,也不知現今有什麽新的講究沒有?
這個沒有,就是條件好的用白麵,差一點就白麵摻些雜糧,全村大概是一百三十戶吧,另外娘要一身全新的衣服,最好是喜慶點的許氏說道
衣服我知道那我到時就準備八百個壽桃吧你們大概要準備多少桌,打賞的荷包大概要多少?沈氏接著問
一家一個就十七桌,加上親戚本家的,二十五桌吧,打賞的荷包就預備一百個,一個裏頭六個銅板就可以了幫廚的十個一人六十沈建山說
子晴這才明白當地習俗,老人做壽,女兒出首飾,衣服,打賞的荷包,還有要發給全村的壽桃,當然是麵粉做的,兒子隻負責酒席就可以了
次日,沈氏把一百個荷包的任務交給了子晴,每個荷包上繡一個壽字,這兩年的磨練,子晴的針線大有進步,繡花還是不行,屬於起步階段沈氏去了一趟安州府,買了塊紫紅色的緞麵,又買了匹棗紅色的細棉布,棉花一捆,還有幾塊散碎的紅緞子,給子晴做荷包用的
白天有空的時候,子晴陪著沈氏坐在窗花下繡壽字,沈氏說要在衣服上麵繡一百個壽字,為了節省時間,她把衣服先裁了,分片繃在繡架上,一片一片地繡,晚上的時間多半是不做繡活,做針線,因繡活更費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