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她這數日來趕工寫這《天龍八部》卻很是辛苦。
說來也是無心插柳。
她從小閱讀的便是各類名著,之所以對這《天龍八部》如此印象深刻,乃是源自考古隊的老教授。
這位老教授最是偏好契丹史之外,而且還是一個老資格的金庸迷。
常常對他們教導道:“任何曆史都是人文的縮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它特定的人性。你們在專業上不僅要從實物的角度去分析還原史實,還更應該從人文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去聯想。文物都是死的,可人是活的,隻有將兩者結合起來,你們才能無限接近於曆史。”
老教授認為金庸先生的故事雖是虛構,但卻抓住了時代的特性,抓住了人性——尤其是《射雕》和《天龍八部》兩書中,對外族的人文特征描寫深刻。
明思以前從來是個聽話的學生,聽教授這樣一說,便老老實實的將金庸這兩本書加上《射雕》的後傳《神雕俠侶》當做專業教科書一般認認真真地拜讀研究了好幾遍。
印象不可謂不深刻。
之所以最後選擇了《天龍八部》在白玉樓中評書聯播,明思也是受到了四老爺的一些啟發,加上自己的一些分析。
《天龍八部》中的人物都很有特色。
一個和尚、一個貴公子再加上一個豪氣幹雲的大俠——應該符合如今大漢士子的各種精神需求。
大漢民風開放,接受度較高。且貴族中風流之氣興盛,諸如段正淳之流比比皆是,大家聽了也是會心一笑。
而大漢貴族男子雖重文輕武。但每個男人心中都有個英雄夢——如四老爺、如納蘭笙……
而喬峰這樣的真男兒自然也會引出這些士子心中的那份熱血**。
就算仔細研讀過數遍,明思自然也不可能全部記得,好在十之**都有印象,明思編編寫寫,也不算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