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房間,陳傑並沒有思考老爺子送自己的那個忍字,而是開始思量起老爺子牆壁上掛的那句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在送自己這幅捉摸不透的字的同時,還在牆壁上掛了這句話,老爺子所做的事情自然不是那般表麵上所看到的,莫非牆壁上掛的字也是有更深層次的意思?
陳傑一想到這兒,困意全無,一個翻滾坐了起來,開始逐字逐句地尋思起這句出自菜根譚的名句,因為一念之差而辦錯了事,就會使你覺得所有行為都有過失,所以謹防差錯就像渡海攜帶的氣囊一樣,容不得針尖大的一點裂縫;什麽樣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無愧無悔,所以修身就像西方佛地的淩雲寶樹要靠眾多的林木扶持一樣,要多多積累善行。
第二句陳傑姑且不論,第一句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在陳傑聽來也是感覺有些怪奇異的,摸了摸下巴從腦海裏搜出了一個故事來,楚懷王曾與項羽、劉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結果劉邦的十萬軍隊首先攻入鹹陽,推翻了秦朝,屯住在霸上。項羽率領四十萬大軍晚到了一步,駐紮在新豐、鴻門。項羽的謀士範增說:“從劉邦入關後的情況來看,他的誌向不小。將來能夠與大王爭天下的必是他,不如趁現在羽翼未豐的時候把他除掉,以免將來後患無窮。”項羽同意設鴻門宴處死劉邦。但是在鴻門宴上劉邦一再稱頌恭維項羽,項羽竟非常得意,起了仁義之心,忽然改變主意使劉邦得以脫身。項羽這一念之差,使得劉邦東山再起,迅速壯大,最後在垓下之戰,逼得項羽烏江自刎,使項羽丟了性命,丟了江山。
老爺子這是什麽意思?項羽,劉邦,自己和陳璘究竟誰是項羽,誰是劉邦,誰會丟了性命又丟掉江山,還是說兩個人都是馬前卒,回想起老爺子給陳璘的那個殺字,又給自己的這個忍字,項羽堪得殺一字,而劉邦在忍方麵也是千古一絕,莫非自己在老爺子的眼裏是劉邦,那麽老爺子給陳璘的那個殺字,是想叫陳璘這個項羽殺掉自己這個劉邦,以絕後患?一想到這兒,陳傑腦門一涼,莫不是老爺子支持陳璘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