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河渠原本是通惠河上的一條引水分渠,後通惠河淤塞,不能再用,幹河渠就承擔了運河北上最後一段航運,隻是幹河渠水道迂回曲折,大型的漕船無法通過,所以,漕船一般到了通州就會由陸路進京,很不方便,而一般的客運小船,則可由幹河渠至柳窪鎮的幹河碼頭下,然後由陸路進京,路程會減少一半。
前世,在接下的幾年裏,朝庭為了漕糧的運輸,加寬加長幹河渠,建十一道閘門,十幾個水庫,用來保證運河用水,其中幹河水庫就是幹河渠上最大的水庫。
其後又建鈔關,而隨著鈔關的建立,柳窪鎮擴大幾倍,成為京郊最大,最繁華的一個商業名鎮。
當然,此刻,幹河碼頭還隻是一個小碼頭,往日隻是一些小型的私人小船會停泊,隻是最近,因為新皇登基及恩科的關係,幹河碼頭較往日熱鬧了不少。
李月姐帶著二弟墨易,四妹月嬌到達幹河碼頭的時候,就見碼頭上人來人往的,吆喝聲不斷,碼頭邊上,李家的竹篾作坊那店門口堆了高高的一垛子大竹筐,沒一會兒,就被船上下來的商人買走,裝上貨物上了馬車進京。
而更多的圓領長衫,帶著四方平定巾的文人士子,背著書箱三五成群的下了船,立刻的被一些房牙,遊手,等人圍住,介紹著吃飯,住客,以及京城等各種信息。
看到這情形,李月姐便招呼著弟妹,堅起了招牌。
碼頭邊的熱鬧的情形,這些天來,李月姐早就派四妹月嬌兒打聽的清清楚楚,論起拉客,幾個無論如何也是爭不過這些個房牙遊手幫閑的,更何況,這些天裏,為了拉個客人,幾幫遊手和幫閑已經發生了好幾起爭鬥,李月姐覺得,既要掙錢,但也要講安全,所以,她就另想了法子,用了兩盒點心請了鎮上的私熟幫忙寫下了這個條幅,介紹了住房的情況,又給家裏的房子起了一個青竹客舍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