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韓寒五年文集

重要不重要的問題

在學校裏有很多的課程,數學物理化學語文英語地理曆史政治體育音樂等等等等。學科不知道為什麽也不知道以什麽為基準有一個輕重緩急的區分。比如說大家一個姓,但是偏偏英語比音樂重要。

經常有這樣的場麵,因為自修課是各個老師爭奪得很厲害的一個課程,但是從來自修課上隻看見有數理化語文英語的老師來上課,從來不見有體育音樂的安排。

原因很簡單,因為考試的時候這些課程分數的比例大。

由此可見, 所謂素質教育, 其實到現在, 也隻是停留在一個大家一起說的階段。

中國人有一個很錯誤的認識。我覺得有一個成語根本不能用在學生身上,那就是——不務正業。

學生的學習,對有人來說充其量就是一個九年製義務教育的過程而已。或者對於一些學生的意義是學習到一些知識。知識是指課本上的知識。但是,在任何知識也好什麽也好,沒有轉化成報酬之前,就是說,在你還沒有工作之前,就沒有不務正業這個說法。

比如說,我喜歡踢球,這是不務正業嗎?可能有人會說,學生的正業是學習。對。那學習足球技術算不算學習?那還不如說學生的正業就是考試得了。可是沒有人會這麽說,因為太難聽了。

如果學生下課後老踢球算是不務正業,那老師炒股票算不算不務正業?那老師會說,不算,因為炒股票是業餘的事情。

好,那至少我沒見過專門逃課為了踢球的人,但是,大家都會有感覺,如果一個學生很喜歡專注於除了應付考試以外的別的東西,比如踢球打球上網寫作等等等等,那很多人的評價就是不務正業。不光老師家長這樣看,別的學生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這樣認為。然後結果往往是老師出麵加以幹涉。

那老師的權利是否大到可以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喜歡做這件事情的份上呢?上麵我已經說過,在中國,教師的地位和權利都被神話了,什麽東西被神話以後下一步必然是說很多胡話,教師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