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時我路過大樹下的時候,正好看見一個五十多歲的老爹坐在那裏吃飯,低頭一看就那道‘猛龍過江’了。我瞧著好奇,明明就是一碗清湯,那老爹卻吃得津津有味的,便像旁人問其原因。”說著李鑫不屑的搖了搖頭。
“你們卻不知道,原來那人以前竟是個秀才,可惜晚節不保,失了秀才功名。之前家裏盼著他能考上舉人考上進士,家裏的積蓄都花在了他的身上,現在晚節不保了,他老伴又去世了,兒子和兒媳自然不願意在這麽著供著他,於是便落到這副田地了。
不過,也不知道他是讀書讀傻了還是怎麽的,兒子兒媳這麽對他,他也不知道去村上告他兒子兒媳,反而是苦中作樂,一天到晚在大樹下怡然自得,剛剛裏麵看到的東西,就是那老爹發明出來的。”
林海在心裏歎息了一聲,到了古代,他終於深刻的體會到以前學習的課文《範進中舉》時的心情了!
自隋唐科舉盛行以來,也就是一開始的時候,或者是在特殊時期,秀才還算有點值錢,比如說開國之初,前朝官員再有才,也不會立刻就因為你的王八之氣,倒頭就拜,為你做事。就算是已經定鼎,為了穩定新朝,就會對前朝的官員進行一場大的清洗,即使不殺,也不會如何重用。因此,在人才匱乏的時候,就算是秀才,隻要能及時站隊,有些實幹,就很有可能撈個官做做,升職也沒那麽多限製。
隻是,等到統治穩定,天下太平,加上越往後,文化普及程度越高,秀才就沒那麽值錢了。自天朝以來,生員秀才都是不能終身製的了,每三年都得考一次,若是不能通過,就要削去功名。到了舉人這個程度才會好一些,不光不會每三年一考了,而且有免稅的特權,在吏部也有授官的權力了。
可以說,舉人就是一個分界線,考得上考不上,完全是兩碼事。廩生往上尚且有國家的財政補貼,每個月都有銀錢米糧發下,一般的人家,隻要人口不算多,憑著這個,也能勉強糊口了。再下麵的生員除了出門不需要路引,不再是民籍,不需要服什麽徭役之外,也就沒什麽特權了,要不然,也不至於有窮秀才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