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殿試之後,總要等個三天左右,最終結果才能出來,畢竟,三百份試卷,八個閱卷官,每人都要看一遍,一張卷子雖然說隻有一道題目,但是卻差不多有一千到兩千字左右,而且還不能跟人家看小說一樣,草草看過,格式要看,字體要看,當然,內容也要看,總不能冒出一篇非主流不和諧的文章出來。因此,也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因為殿試隻糊名,不謄抄,也能給閱卷官一些餘地,雖說用的都是行書,但是學行書的人裏麵,也不過出了個王羲之而已,其餘的哪怕是摹寫《蘭亭集序》,也是寫不出那種味道來的。因此,遇上那份考卷上的字跡比較眼熟的,就比較容易沾光,在不引起別的閱卷官反彈的情況下,可以打個好評,多個好評,就很有可能讓考生的名次往上提那麽一點。這麽一點,就有可能從同進士變成進士,雖說隻是一個字的差別,但這上麵實在是差大了。
而且這年頭,刻薄一點的人,將同進士與如夫人相提並論,同進士升遷的難度,縱然不比如夫人扶正,但是也簡單不到哪裏去,總要比進士出身的要差上半籌,起步就落後了,上去得也比人家慢,這也難怪,即便是混得好的同進士很多最終也就隻好在五品左右止步了,更多的,沒準都要到告老還鄉的年紀了,還隻能在七品縣令的位置上蹉跎呢。而與此同時,他們的那些作為進士以及進士及第的同年縱然沒有入閣,很多往往也已經是中樞數得上來的高官了。因此,哪怕是一個相對中上的評價,就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第二天,讀卷官和監試王大臣等齊集文華殿內,評閱試卷。一共是三百多份試卷,每份試卷平均一千餘字。也就是說,每個讀卷官每天的閱讀量,要達到驚人的三十餘萬字。
這些考官要是放到現代,當網站的編輯,肯定是得心應手的。最起碼的閱讀量在哪裏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