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紅票,求收藏,求打賞
第0112章舍得
和尚伸出手將其拉住,“施主稍安勿躁。我請你來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品茶了。我主要是想與施主探討一下舍得二字。施主可否願意?”
時無爭暗笑,咱好歹是學文,而且又幹了這麽些年的文字工作,你居然與咱咬字嚼文來了。咱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的能耐,再次坐下來,“好呀,既然師父有這雅興,我就陪陪師父。”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師父你先請。”
和尚梳理著銀須注視著他。看得時無爭有些不自在了,伸出一隻大手在和尚的雙眼前晃動著,“你看我幹嗎?莫非我臉上有什麽東西不成?”
和尚笑道:“施主臉上倒是沒有什麽東西,倒是心裏有一心病糾結著的呀。”
時無爭心裏咯噔一下,莫非他看出什麽眉頭來了?不過很快就加以否定,不就一假老練而已,他能看出什麽來,端起茶碗來呷上一口,“師父不是說要與我談舍得二字嗎?”怎麽談起無關緊要的話來了。”說罷,又呷一口,這茶實在是太好了,不多喝一些真是可惜。
和尚把水給他添上,“看來施主還是沒能理解這舍得二字呀。”
時無爭抓抓自己的頭皮,有些煩了,覺得這和尚不僅是太無聊,而且有些狂,竟敢如此小視自己,沒好氣回敬道:“師父也太小看我了吧,這舍得二字,連小學生都懂得的,不就是放棄嗎?為何拿來與我研討呢?”為了表示自己的博學,索性一口氣說下去:“所謂舍得,其本意是願意放棄。俗話說,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其中就明確地表達了舍得的含義。還有舍與得本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麵。舍是棄的意思,有舍棄、舍去之說;得則是獲的意思,有獲得、取得的解釋。但是舍得作為詞組使用,就成了一種意願和姿態了。佛教教義裏有一條關於舍得的解釋: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舍得一詞最早出自《了凡四訓》。佛家認為,萬事萬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舍得二字,在我國的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佛學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看來,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現代人眼裏,舍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所以,舍得,就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人生必然麵對的一項選擇。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是哲學,是人生境界,是一種大智慧!一得必有一失!”時無爭一口氣說出一連串出來,然後自鳴得意地瞧著和尚看他有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