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五點鍾,薑軍結束了打坐,便穿上一件短袖運動服,穿著大短褲,下樓去跑步鍛煉。
來芝加哥幾天,早上都沒有出去鍛煉過,薑軍覺得還是應該堅持。
在中國的一些武俠作品中,總有一些狗血的橋段,說是某個少年,得了一本秘笈,夙夜苦讀,或者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最後成了絕世高手,這些說法,純屬小說家言。
薑軍作為一個過來人,自然知道,要想成為真正的武林高手,最主要的是要有名師指點,口傳心授,還要個人苦練,加上較高悟性,這三者缺一不可。
而穿越到了現代,薑軍更是明白,當今的那些真正的格鬥高手、武術名家,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係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因為,勝負憑的是每個人的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而這些,都必須不停地去體會,去揣摩。
不過,在薑軍看來,中國現代武術也走入了一個誤區,就是菜單化,程式化。也就是說,開出一些訓練指標,完成了之後,運動員或者武術家就達到了一個高度,而完不成的話,那就再來一遍。
換種說法,實際上就是一種量化的堆積。而這一點,從實戰效果來看收效甚微。
打個比方,現代武術就相當於西醫。薑軍曾經聽趙冰茹說過,現在很多西醫看病,都是讓病人說出自己的症狀,然後在程序裏麵輸入,就會出來一個診斷,接著就是什麽病開什麽藥,每個醫生都是大同小異。
這跟中醫就有些大相徑庭了,中醫的診斷方法,有時候顯得“唯心”一些,而一旦中醫要講究陰陽五行,要望聞問切區別病人的“氣”,又往往被西醫恥笑為封建迷信。
中國武術也是這樣,似乎有些“西化”了,一般人都認為,隻要訓練指標完成了,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