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十年,山西南道都督府轄下的果州郡往西三十裏有一處官驛,名叫龍泉驛。
這龍泉驛原本是長安入蜀的一處三等驛站,因大的城郭入城需要換公碟或路引,所以出蜀的客商都將它當做入果州城的最後一站,選擇在龍泉驛歇息一晚,次日一大早再進城。
長久下來,龍泉驛便變成了一個熱鬧的小集鎮,驛鎮中客舍,食肆,商鋪,妓院等大城郭有的,這驛鎮中也應有盡有。
龍泉驛南邊有一大戶人家,主人姓王名亦誠,號結廬,祖上曾為官,因出身詩禮世家,所以人稱王員外。
這王亦誠娶妻楊氏,嶽丈在朝中做了個從五品的大理正,膝下隻有楊氏及其兄長二人,楊氏兄長久病,無子息,偏這楊理正也沒有個什麽弟兄叔伯之類的,眼看楊氏一脈就要從他那裏斷了。
這楊理正十分著急,想讓女兒女婿過繼一個孩子給楊家,無奈楊氏膝下也隻有一子,且生這唯一一胎時難產,郎中診斷為再難懷胎。
那王亦誠飽讀詩書,與一般士人不同,不提納妾,也無通房丫頭,因此,其獨子長到十歲上,王家也不曾再增添人口。
楊氏卻坐不住了,世間沒有哪個女子不想自己的相公隻屬於自己一人,更不想相公與別的女人生孩子,可經不住老父親一封封書信催促,便想了個兩全的法子——為相公典妾,生了孩子記在自己名下,然後過繼給自己兄長。
原本典妾或典妻這種事隻出在男子出不起聘禮的貧賤人家,女子如貨物牲口一般被按價按時間典給他人,生下子女歸男方,時間一到女子便歸回自己原來家中,與男方和生下的子女再無瓜葛。
而像王員外這樣的人家想子息多一點,多置幾房妾室便是,斷不會做出典妾這樣的事出來,而楊氏為省下日後妻妾爭寵或爭產的諸多麻煩,自作主張以五兩銀子典二年的價格,從苟家莊典來一名年僅十六歲的小寡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