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記商行的夥計,從巴月小染坊裏搬走整整五十匹布,隻要長眼睛,是人都看到,而巴月從邵九手裏收下四十兩銀子,看到的人不多,也就個奶娘,個張三嫂,外加兩個老獵人,奶娘就不提,張三嫂是村中三姑六婆中的員,兩個老獵人雖然有殘疾,但很明顯,他們的眼睛還是亮的,嘴巴還是會話的,於是不到半工夫,整個張家村的村民就都知道,住在村外那個坡地上的李家棄婦,在短短三個月裏,賺四十兩銀子。
哪,哪裏是什麽棄婦,壓根兒就是個財神爺啊。
其實也是傳言傳誇張,巴月是掙不少錢,但哪裏有四十兩銀子麽多,些輩子靠山吃山的村民都忘,做生意還有本錢,事實上,巴月可是把自己的離婚贍養費全部投進去,還有方秀娟給的那個金錁子,才換來四十兩銀子,再加上從張記成衣鋪那裏收回的貨款,其實也就小小的賺九兩多而已,還沒到十兩呢,還虧不用付運費,染料也不用成本,張三嫂他們三人的人工也是極其低廉。
看,賺的真的不多啊,巴月同誌對奶娘麽的時候,嘴巴都咧得快到眼角上去。九兩是不多,也就是供個五口之家,豐衣足食的過上整整年,呃……或許逢年過節的時候還能下趟館子,家裏每個成員再做兩套新衣穿。
巴月真是愛死塊坡地,甚至考慮到村長那裏再簽個文書,以坡地為中心,多劃出幾畝地,全部種上蓼草。些草可都是不用成本的啊,旦長出來,就能收,收再種,種再收……不過冷靜下來後,想想自己人手不夠,還是打消個念頭。
做生意最忌好高騖遠,才剛剛發展,眼下最重要的是維持個產量,等站穩腳跟之後,可以雇人手,開荒種草,也可以向村民直接收購,要知道,雖然張家村的村民基本上都不以種地為生,但是每家每戶,還是有幾分自留地的,平時多半種的是些日常食用的蔥啊蒜啊大白菜什麽的,些菜除自家吃,種多也沒人買,吃不完最後還會爛掉,如果騰些地方出來種蓼草,反而能給村民帶來些額外的收入,還不用交稅,也算是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