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房地產泡沫,劉東的記憶是相當的深刻。因為記憶當中,那個時候的日本人已經瘋狂得快要不可理喻。美國推動了日元上漲,造成了日元購買力增強。什麽外貿進口商品,都變得十分的便宜。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人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麽東西是日本買不下來了。所以,虛假的繁榮下,照成了日本人的狂妄自大,對於經濟真正的支撐點開始忽視起來。
由於日元購買力增強,出口貿易成本上漲,使得原本能賺大錢的外貿出口變得十分雞肋起來。做實業沒有做金融賺錢,那基本上就成為了當時日本人的普遍共識。
當那些做實業的企業家們,辛辛苦苦的賺了一年的錢,卻發現還不夠做金融的在金融市場上撈一手有價值的時候。原本的信念肯定會崩塌,這無關於個人意誌強弱,而是心裏不平衡。
你想想,那些做金融行業的人,未必能有做實業的人那麽有底蘊。但就是這樣的人,卻在親親鬆鬆的賺取著自己想也想不到的財富,這樣對比下來,誰還能夠安心做實業?實業是基礎沒錯,實業是底蘊那也沒錯。
但關鍵的是,做金融和做實業都是為了賺錢,誰也不是一個高尚得連錢都不想賺的人。要真是這樣的人,又何必去辛辛苦苦的做實業?既然做實業的人底蘊強大,那憑什麽要看著你做金融的人吃肉,我卻連湯都喝不著,這沒道理啊!
所以,日本在八五年之後,看到做金融行業的大行其道,而做實業的人卻隻能微薄盈利。那些做實業的企業家當然不會甘心就這樣下去。進入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套取巨量的資金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便宜大家占,我做實業的不比你們做金融的差,為什麽我們就不能搶這些肉?
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做實業的紛紛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到金融或者房地產行業,努力的抬高股市的價值和地產的價值,從而榨取更為巨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