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城內,雖然已經是晚間了,卻依然燈火通明,明軍入朝,前部已經到達鳳山的消息,這會兒也傳達了城裏。
小西行長的麵色有些凝重,他已經預感到了,這一次明軍來攻,和上次絕對不相同,顯然是有備而來,這下可就不好辦了。
上次雖然能大勝祖承訓,說起來也是僥幸,一來是因為祖承訓輕敵,對日軍並不了解,貪功冒進,殺進了平壤城內,讓騎兵失去了機動優勢,二來則是因為火器之利,目前來看的話,倭寇的輕型火器是絕對要比明軍先進的,自打火器由西方傳入東方之後,日本人對這種新型武器的接受能力,顯然要強過大明,再加上經過戰場上的數十年事件,對火器的運用,早就已經到了如火純情的地步。
這種對日軍有利的因素疊加在一起,這才造就了此前的平壤大捷,所以說小西行長都認為那一戰贏得實在是僥幸,如果在一片開闊地,和明軍擺開了架勢,堂堂正正的打一場的話,最後的勝利者是誰,還真不好說。
大明朝的武備力量雖說早就不像開國之時那麽強盛了,但是邊軍卻不同,他們常年為國戍邊,不停的和邊牆之外的蠻族作戰,說到戰爭經驗,一點兒都不比日本人少。
小西行長已經接到了消息,上一次加藤清正越過鴨綠江的行為,徹底觸怒了大明朝的萬曆皇帝,天子一怒,流血千裏。
尤其還是萬曆皇帝這麽一個要麵子的帝王,數萬明軍集結在鴨綠江邊,即使小西行長人在平壤,也不禁感覺到了一陣肅殺的緊張。
這才急惶惶的傳令西路軍,全數集結到了平壤一代,準備堅守城池,和明軍打一場消耗戰。
如今集結在平壤的除了小西行長所部第二軍的一萬四千人,還有黑田長政所統帥的第三軍一萬人,同時小西行長還向東路軍的加藤清正派去了求援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