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蛋!”
加藤清正怒吼著,皮鞭狠狠的落在了母裏太郎兵衛的身上,頓時顯出了一道血淋淋的印子,母裏太郎兵衛跪在加藤清正的馬前,任由皮鞭抽打,卻不敢發出一絲聲音來。
他很清楚,這一次的罪責太大了,北青城一丟,東陸軍就被徹底封死在了朝鮮北部的群山之中,當然他們還可以走永興南撤,但是那要繞一個大圈子,誰知道明軍在那邊是不是已經有了準備。
而且最要緊的是,他是逃出來了,可是卻把那兩個朝鮮王子臨海君,順和君全都扔給了明國人。
要知道這兩個王子在豐臣秀吉的計劃之中,可是有這至關重要作用的,一旦戰事不利的話,日本還可以扶持其中一人登上王位,以達到控製朝鮮內政的目的,為以後卷土重來做好準備。
特別是那個臨海君,他是朝鮮國王李昖的庶長子,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他是很有希望登上王位的,對於這一點,就是大明朝廷都不會反對,盡管李昖更喜歡的是次子光海君,但是在儒家禮法盛行的朝鮮,廢長立幼,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日本侵朝以來,李昖倉皇出奔平壤,命令十七歲的光海君暫攝國事,光海君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膽量卻不小,方一接受國政,便四處收集流散的軍隊和義兵,號召通國勤王,以圖恢複。光海君的這個舉措振奮了朝鮮民心士氣,對全國團結一致打擊倭寇很有作用,也為他贏得了巨大的人望。
在曆史上的萬曆二十一年,日本兵敗撤出漢城,退守釜山,並將虜獲的臨海君和順和君兩位王子送還,倭亂暫時告一段落。此時,李昖已經屬意於光海君了。
到了萬曆二十三年,李昖冊封光海君為世子,並上表大明朝廷請求批準。
但是萬曆皇帝給出的答複卻是: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