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楠跟著李如鬆在平壤這邊駐紮了兩個月的時間,期間雙方也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戰爭,不過都影響不了大局,互有生死,而後各自退兵,倒也相安無事。
不過在平壤的時間越長,李如楠發現的問題就越多,最讓他擔心的就是軍中的派係之爭,遼東軍馬自然沒什麽好說的,都是出自李成梁一脈,自然同氣連枝,可是南北之爭,就避免不了了。
李如鬆大軍攻打平壤之時,南北兩軍之間,就因為軍功有了齷齪,當時南兵先登城牆,可是北兵多斬首級,而李如鬆上報朝廷的時候多表北兵斬首之功,而少論南兵先登之功,造成南兵將領與北兵將領之間的隔閡。
碧蹄館一戰後,南軍將領吳惟忠對於北兵將領又多有嘲諷之語,認為北兵作戰不利,如果單用南兵早就收複漢城。
兩軍之間,時常有鬥毆之類的事情發生,可李如鬆和吳惟忠兩人不但不加以製止,還恣意縱容,致使兩軍的矛盾越來越大。
此外明軍和朝軍之爭更是嚴重,兩國爭議不外乎是在糧餉與兵力,朝鮮複國心切,一再催促明軍進兵,明軍將領多半言明糧食欠缺,天候不佳,進兵有所疑慮。
此外明軍也碰到逃兵問題,尤其以遼東兵最為嚴重,而南兵因為家鄉遙遠,反而不會脫逃,為了填補空缺,李如鬆多次向朝鮮要求填補缺額。
此外,明軍將領也多次反映朝鮮提供的敵情不明,無法知道要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消滅入侵的日軍。
李如鬆因為受了李如楠的影響,更是完全不相信朝鮮的官員,認為他們很容易泄漏軍機,往往軍情隻要移谘朝鮮官員,他們一回去就會轉告親友,因此明、朝官員多所隔閡。
這些亂七八糟的糊塗賬,讓李如楠也是頭疼不已,最後幹脆不去理會,隻是悶在自家軍中訓練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