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鄖陽後袁宗第和劉體純就想把人口搬運回自己的根據地。
鄖陽的城牆已經被劉體純折騰得難以修複了,再說距離這二人的基地實在太遠,他們無法分兵防守。但是這個計劃遭到鄧名的反對,以前他對“成王敗賊”這個成語的理解是:失敗者遭到了不公平的汙蔑;但現在鄧名認為這句成語實際應該理解為:勝利的土匪摘掉了自己的賊名。
按照鄧名現代人的價值觀,雖然滿清是惡貫滿盈的強盜,但闖營這些人的行為也和土匪區別不大,建昌那些西營的所作所為也差不多。明軍搬遷百姓的行為讓鄧名有罪惡感,這種背井離鄉的遷徙會導致一些人在路上生病死去,而且就算沒有丟掉性命,百姓們也失去了他們的故鄉、土地和家產。
闖營這些人一貫以仁義之師自詡,因為滿清軍隊和明朝政府軍的行為大大拉低了這個時代仁義之師的標準,從來不把屠城、擄掠當作給士卒的獎賞的闖軍,似乎還真算的上是這個年代最仁義的軍隊——盡管他們也無償征收民糧、搬遷百姓、在自己的軍屯裏采用類似農奴製的製度。
既然已經身陷這個時代之中,鄧名不可能僅僅為了自己的道德觀就把闖營往死路上推,在攻破鄖陽前,盡管對夔東軍的一些做法不滿,鄧名也就裝看不見了;但現在繳獲了鄖陽的物資後,鄧名就覺得有本錢稍微滿足一下自己良心的需要了。
首先鄧名提出從軍自願這個概念。之前肯定不會有任何自願者,因為夔東軍拿不出收買人心的東西來;可現在夔東軍拿得出糧食和銀兩,在這種世道,為了一口飯吃而願意從軍的人也不少。
鄧名本來以為這個建議會遭到劉體純和袁宗第的激烈反對,為此他還事先準備了一套說辭準備用來說服二人,比如若是引起百姓仇恨,那麽將來其他城市的百姓就會幫著韃子死守之類的。不料劉體純和袁宗第聽完鄧名的建議後,稍加思考就同意了:首先這座城是鄧名想出辦法拿下的,他的意見當然應該得到尊重;其次劉體純和袁宗第並非不知道和老百姓結仇會帶來隱患,不過他們本來是迫不得已,現在經鄧名提醒他們馬上就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了募兵的本錢;最關鍵的是,這二人在最初的興奮過後,也考慮到此地距離三峽實在太過遙遠,搬遷這麽多百姓過去難度很高,消耗很大,死亡率估計也低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