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興漢

第44章 臥龍出山

諸葛亮最佩服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樂毅,並“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立誌要像管仲、樂毅那樣,幹一番有益於天下統一的事業。為此,諸葛亮高臥隆中,靜觀天下風雲變幻,等待時機,期遇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偉抱負。

怎樣才能夠實現自己的鴻鵠之誌呢?諸葛亮時常在思考!綜觀其時軍閥混戰的結果,到赤壁戰前,隻剩下了曹操、孫權、劉備、劉表、劉璋、公孫度、韓遂、馬騰等人。那麽,為什麽諸葛亮不投靠已經平定了北方,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或是已“據有江東,已曆三世”的孫權,而要為四處奔走,無固定的地盤的劉備出謀劃策呢?劉琮認為無非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雖然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並先後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占領了冀、幽、青、並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華夏的趨勢。但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賢才謀士,如投其帳下,難以其施展才能。

同時東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但在漢末士人中仍有較大的影響。在許多漢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為漢臣相實為漢賊。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自然不肯為其出謀劃策。這也是劉琮一開始就疾呼痛罵曹操的原因。劉琮和曹操等人的心思差不多,但他卻不得不高舉匡扶漢室的旗幟。要說服諸葛亮,就必須站在道義的製高點!

孫權雖據有江東之地已曆三世,但其缺乏統一天下的雄心,而諸葛亮誌在結束分裂割據,完成統一大業。況且孫權承繼父兄基業,屬下早已有張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諸葛亮深知如到孫權之處,同樣難以施展其蓋世之才。

劉琮後世看書時記得在張昭薦亮於孫權時,諸葛亮不肯留下,人問其故,諸葛亮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諸葛亮明白孫權雖然能禮賢下士善待諸葛亮,卻不能委以重任,盡諸葛亮之才。而如今劉琮雖然隻是一郡太守,卻早晚會成為荊州之主,而且身邊拿得出手的謀士也就是劉巴。劉琮不得不得依仗諸葛亮才華。能用其才且能盡其才!